中企出逃印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印度对中企的打压“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在即将进入8月之际,印度的经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不仅仅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方面的赤字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印度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公开承认经济有衰退的可能,反而依旧认为印度经济滞涨的风险很低。
微信截图_20220802103703


实力撑不起印度制造的野心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当前印度经济处在25年以来最紧迫的境地,印度经济之所以如此脆弱的核心症结是印度经济陷入美元债务陷阱,并想以此与华尔街集团做利益交换,但国内银行却背负着高达20%的坏账。
更现实的问题是,由于从中国进口的诸多中间产品大多无法从其他地方采购,印度国内产能也不足以应付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中印产业链“脱钩”短期内很难实现。
2021年,中印贸易总量达到1250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印度从中国进口的8455种商品中,有4591种商品的进口额出现增长。
由此可见,为了“印度制造”破坏本国正常营商环境,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印度自己。

放弃印度市场是不现实的决定
与此同时,横亘在中资企业面前的困难同样巨大:公司注册、注资、投资等需要政府审批,企业不能参加相关项目招投标,获得工作或商务签证难度大。一些企业由于签证迟迟办不下来,已退出了印度市场。
对大企业来说,放弃印度仍是个不太现实的决定,核心原因是无法放弃这个肉眼可见的庞大市场。而且前期的成本已经撒进去了,现在撤出不亚于一场灾难。
一位在印度工作十余年的中资企业负责人说,集团在印度已经投资了数十亿元,这类海外布局是集团层面的重要战略决策,不可能轻易撤退,印度中国商会也在鼓励在印企业。况且新企业难以进入印度,已进来的要珍惜开拓印度市场的商机,有条件的还是要坚持。
好在我们中国人出海经商,灵活性是最不缺的。为避免被针对性调查,不少企业已经想办法在公司架构上解决,尽量规避中资属性,如将公司注册成新加坡公司再向印度注资,或者直接在印度成立公司;支付渠道被限制,就尝试多家替代供应商;签证被卡,就增加申请签证的人数,把原本的10个名额增加到20个。

想当年遭遇影响手机业务正常发展的“断供”时,华为勇敢地寻找获得其他增长可能的路;面对来自美国的无厘头指责时,小米也是积极应诉,最终寻回了应有的公正。
全球化和多地区销售从来都不是易事,所有在印投资的中国企业都需要在产品和市场营销之外,关注国际形势和当地政策,做出关键的决策。

相信在印度遭遇税务纠纷的中企们,这一次也能够顺利化险为夷,在当地继续维持正常经营。了解更多印度投资注册公司等相关事宜,可以来电咨询际连集团:400 1600 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