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法水平低效
印度相对低效的司法体系可能给履行合同造成风险。西方投资者经常抱怨印度缺乏尊重合同的观念。据世界银行统计,印度法院解决争议的效率排名世界倒数第六。多数印度法院由于人员不足和缺乏技术,难以应对长期积压的案件。
二、是外资投资风险较高。根据印度法律,外国企业必须注册项目公司才能实施工程项目。项目公司注册要经过印度储备银行(央行)、财政部和内政部等层层审批,历时可达半年至一年之久。印度鼓励劳务输出,但在劳务输入方面限制较严,中资企业赴印度工程的工作人员申请工作签证耗时长且极难获得批准。印度保护外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一旦出现商业纠纷难以找到合理的维权渠道。
三、政治和安全风险较大。由于中印边界争端、印巴关系、“中国威胁论”等负面因素仍然存在,印度对中国投资的“安全审查”很严;同时,印度存在较大的社会治安问题,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泛滥,形成对外国投资的重大政治和安全隐患。
四、投资基础设施不完善。印度当前政局较稳,但是印度政府办事效率不高,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员腐败严重,审批程序复杂;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混乱,石油和电力严重短缺;印度各邦之间的经商环境和法律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司法体系相对低效,增加了外商投资成本。
五、投资政策分散
印度的立法和决策体系比较分散,中央和地方法律对外国投资都有重要影响。印度属于联邦制国家,全国共有28个邦和7个联合属地。除5个联合属地以外,其余各邦和联合属地均由当地民选产生立法机构和政府,对本邦内部事务享有立法权。
外商赴印度投资既要符合印度联邦政府颁布的外商投资法律和政策,也要符合各邦管理外商投资的法律规定。每项投资都需要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用水用电等方面获得政府审批,这些方面的立法和审批权属于各邦内部事务,均由地方政府掌握。
印度各邦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文化各不相同,这导致各邦之间法律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有意赴印度投资的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印度联邦政府关于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仔细调查投资目的地所在地方的外资法律环境,以便顺利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审批
六、是政府管理相关成本较高。其一,土地私有化,征地极为困难,是开展新项目的重要瓶颈;其二,劳工法过严,印度工人效率低下,极易导致工期拖延甚至经营停顿;其三,税制复杂、税种繁多,增加了企业的项目成本;其四,环保政策频频出台,环评审批严格,项目可能无法如期动工或按期交付。